六安金安:吹着空调把田种 秧苗住进“小高层”
胡雨松 陈若天

一盘盘秧苗长势良好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
智能检测,精准补水。人民网记者陈若天 摄

机械立体育秧省水省肥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
秧苗根系强壮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
秧苗轮流坐电梯到顶层晒太阳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
秧苗住进“小高层”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六月的六安,午后气温动辄爬到30℃以上。
在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石闸村,乡村道路旁两座巨大的厂房格外显眼,3层楼高的机械架上,绿油油的秧苗正坐“电梯”轮流到厂房顶部晒太阳。
坐在基地空调房里,育秧基地负责人高宗奇拿出手机,轻轻一点,不出30秒,育秧基地顶部遮阳棚就关上一半,两侧水帘同时喷出细密的水珠给秧苗补水降温,“我们工厂条件不错吧!”高宗奇笑着说。
条件不错,自然不是指庄稼人吹着空调就把地种了这么简单。
近年来,无人机播种、打药,麦子机械化收割,秸秆打捆等农业机械化作业方式逐渐普及,为农民打开增收增产的致富之门。高宗奇是农业机械专家,一门心思忙着为秧苗进田的“第一公里”寻找解决方案,“育秧是水稻机插秧的源头,立体水肥药一体化循环运动式育秧机,可以解决传统大田人工育秧占用土地多,播种施肥不均匀等问题。”说话间,高宗奇打开滴灌设备,育秧机管道立刻冒出黄豆大小的水珠为秧苗均匀补水。
通过专用软件,育秧工厂技术员可以远程操纵遮光帘、喷淋系统、通风系统,让秧苗保持在23至26℃、50%至70%湿度的最适宜生长环境中,此前人工育苗程序繁琐、水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都被解决。
“目前工厂里有20台设备,每套设备14层,全部开动一批次可以为3000亩水稻育秧,效率是田里育秧的7到8倍。”高宗奇算过一笔账,通过精细化管理,每盘秧苗在水、肥、药、人工等方面可以节约成本2元,每亩水稻仅在育秧环节就可以节约40元到70元,以此为带动,育秧基地每年还可为周边两个集体及周边农户带来约40万元的经济效益。每批育秧结束后,育秧工厂还可以培育豆芽菜、食用菌等,经济、生态、社会效益十分明显。
|